查看武功县旅游地图 武功县地图全图——武功县地图全图高清版
新功能:点击武功县全屏地图,可以放大地图“全屏”查看哦!
武功县介绍
[] 区域概况 后稷教稼台概述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,东迄兴平,西邻杨凌、扶风,北接乾县,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,两县之间在渭河上有公路大桥连接,使得车辆可以从西宝高速公路武功收费站处直下通周至、陕南等地。东上咸阳。全县共有 9镇3乡, 262 个自治村, 6 个社区居委会, 48.3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 41.2 万人。全县总面积 397.8 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 42.5 万亩,人均 1.1 亩,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、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。 县人民政府驻普集镇,邮政编码712200,,电话区号029。 境内以汉族为主,还有回、满、白、壮、蒙古、侗、傣、朝鲜、土家、锡伯、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。陇海铁路、 西宝高速公路、 西宝公路中线、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,交通十分便利。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,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,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,地势平坦开阔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,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。 武功台资工业园区经济概况 武功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,2007年,武功将按照“抢抓发展机遇,整合资源优势,打造两翼平台,推进武杨一体,实施八大战略,构建和谐武功”的基本思路,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发展,着力打造食品、医药、锅炉、造纸四大产业集群,加速县城台资工业园、锅炉工业园、苏坊食品工业园、大庄造纸工业园、现代农业示范园五个园区平台建设。[] 行政区划 2006年,武功县辖8个镇、4个乡:普集镇、苏坊镇、武功镇、游风镇、贞元镇、长宁镇、小村镇、大庄镇、代家乡、河道乡、南仁乡、普集街乡。[]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(公元前350年)。王莽新朝天凤二年(公元15年),改为新光县。东汉初,废入眉县。永平八年(65年),复置武功县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置武功郡。建德三年(574年),废郡设县。五代后晋时,置武功郡,后周改郡为县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改县名为武亭。元代复名武功县。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,废保、甲制,设区公署、乡人民政府。全县划分为城关、杨陵、大庄、普集、薛固、长宁、贞元、魏公、三厂等9区,76 乡。9月将渭河三厂区(共5乡)划归盩厔县。1951年5月,将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、新寨两个乡,大庄区的南、北庙底、毛家嘴、赵家崖、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。 1952年6月,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。1955年8月,县人民政府改称“县人民委员会”;乡人民政府改称“乡人民委员会”。将第八区(魏公)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(城关)。1956年3月,撤区并乡,全县设城关、杨陵、普集三镇;上营、杜寨、李台、大庄、张寨、南仁、普集、薛固、北营、长宁、河道、戴家、贞元、蔚村、周村、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。1958年10月,成立人民公社,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,上游(城关)、红旗(杨陵)、跃进(普集)、卫星(薛固)、东风(长宁)、火箭(贞元)、中苏(苏坊)。同年11月,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、杨陵、普集、长宁、贞元5个人民公社,辖27个管理区。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。 1961年8月1日,武功县建制恢复,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,辖244个生产大队。1964年,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、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。1965年4月设杨陵、普集、小村三个镇。1984年5月,撤销公社、大队建制,全县设三镇12乡,辖365个村民委员会(511个自然村),4个居民委员会。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;武功公社为武功镇;原车站公社的田家、桂家、东李家大、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;原薛固公社的仁村、成家、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。2001年11月,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,撤消原观音堂、薛固、北营三乡,分别并入大庄、小村、普集三镇。[] 旅游资源 武功县历史悠久,文物荟萃。古为有邰国之地。建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,东靠咸阳,西连宝鸡。为唐太宗的出生地,苏武长眠之处。历史悠久,物宝天华。自古以来,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。据《史记》载,周民族始祖后稷曾出生在这里,世称武功,是中国古农业的发祥地,炎黄子孙的摇篮。城隍庙、苏武墓、教稼台、报本寺塔等,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0 处,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25 处。县境内不仅地面文物丰富多彩,且馆藏文物也极为珍贵,计 1800 余种,其中一、二、三级国宝 46 件。 1、城隍庙 武功县城隍庙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,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,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,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其山门、献殿、正殿、寝殿皆面阔五楹,东、西陪殿均外接九间回廊,正、寝均为单檐歇山顶,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,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,正殿通脊,檐边、勾头、滴水全为琉璃构件,五彩闪烁,富丽堂皇,两侧歇山饰以琉璃“二龙戏珠”浮雕,珠球滚动,龙体飞跃,呼之欲出,为一般庙宇所罕见,特别是已恢复修建的城隍庙牌楼,通高 12 米 ,宽 11 米 ,全琉璃屋面,堪称关中一绝。 2、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,龙门村前,幕旷东向,背向风岗,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,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风景宜人,开发、利用前景远大。 苏武、字子卿,汉武帝天汉元年(公元前 100 年)奉命出使匈奴,被扣留后放逐北海(今俄罗斯贝加尔湖)牧羊。 3、教稼台 教稼台为农业始祖——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,历经沧桑,几度兴圮之后,于 1987 年恢复原貌,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东门外、漆水之滨,“教稼立台漆水畔”为《武功八景》之一。 4、报本塔 报本塔座落在武功镇北廓,东临漆水,西辅香山,依寺建塔,风景秀丽,为陕西名塔之一,于 1957 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北宋年间,重建楼阁式砖塔,高 39.66 米 ,七级八面,每层辟四门洞,真假相间,变化有序,整个塔势挺拔俊秀。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,嬉戏于塔顶周围,人称“胡燕朝塔”,为《武功八景》之一。 5、后稷祠 后稷祠座落在武功镇城内的稷山之巅,俗名上阁祠,始建于汉代,历史悠久,全国闻名。整个建筑布局依山而建,曲折凌空,叠翠参天,松涛阵阵,“上阁钟声闻九天”为《武功八景》之一。 6、小华山 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,曾异名“葆贞庵”,据县志记载,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“绿野亭”遗址,这里山水明丽,故名曰:“绿野亭”。 小华山地势崎岖,层峦耸翠,古柏森蔚,回栏折槛。近年来,群众集资恢复,修建了“回廊折栏”和“飞檐八卦亭”,且彩绘一新,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之地。 7、姜嫄墓 姜嫄墓位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, 1990 年被SXSZF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墓地中高,两旁垂供如翼,故称 “飞凤穴”。《史记》载,姜嫄为帝喾元妃,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,母以子贵,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。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“姜嫄圣母之墓”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,蔚为壮观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,方圆约三十亩之大,树大葱茏,罩尽整个山头,历代铭碑林立其间,远远望去,十分巍峨,“姜嫄古墓小华山”为《武功八景》之一。 8、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,洛阳村东,曾树有清乾隆陕西巡抚华沅书“隋炀帝之陵”石碑,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据县志记载:大业十四年(公元618年),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等弑于扬州后,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,后葬吴公台下。唐朝建立后,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八月,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,与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,遥遥相望。 |
上一篇:地形地图 | 下一篇:陕西省武功县5702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地理试卷 |